【健康在线】这些时令“春菜”让孩子吃出健康
野菜、春笋、春茶、枸杞、生梨……在春天,吃时令春菜才能吃出春天的健康。度过了新鲜蔬菜供应偏少的冬季,到了阳气升发的春季,这些既升发又富营养的新鲜果蔬,以及清淡健脾的食物、茶品都是帮助孩子们安然度春的食补佳品。
春季风多寒湿——多吃葱姜蒜防病又杀菌
春天气候往往变化无常,虽万物复生,也容易细菌滋生,正所谓“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是流感、肺炎、鼻炎等的高发时期。葱姜蒜这类辛温食物,有促进消化、消炎、杀菌等作用,在做到平衡膳食,食物多样性的同时进食一些葱姜蒜,在春季有助于预防流感等疾病。
然而,葱姜蒜虽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进食。葱叶中含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钙,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但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会选择喝生姜汁止吐,然而,喝生姜汁仅对因受寒引起的呕吐有效,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一定适用。大蒜含有一种杀菌能力特别强的大蒜素,它能够杀灭多种病菌。在春季,每天吃上几瓣大蒜可以有效起到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作用。然而,由于蒜中含有蒜氨酸,在受到冲击,如拍碎后在蒜酶作用下会形成蒜素,对于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也不适合空腹食用。
春季过敏多发——喝薏仁粥健脾祛湿
春季是流感多发时节,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日子。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皮肤病的人,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花絮拂面,粉尘飞扬,旧疾就会复发,甚至加重。此时养生宜调养脾胃,应忌食寒凉食物,多食甘平类食物,少吃酸,可适当喝山药薏仁粥,以养脾脏之气,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应顾及自身体质,切不可单纯为了祛湿而祛湿。如果体内真有湿气,不妨喝些山药薏仁粥。从中医角度来看,山药性甘平,薏米仁性凉味甘,长期食用可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若身体有些水肿,可再搭配小豆类利尿消肿;若感到心烦,可与莲子一起熬粥服用;若平时大便较稀,可加白扁豆。
口干舌燥——食生梨润肺去燥
春天,人容易感到口干舌燥、咽痛音哑,加之一些细菌、病毒开始活动繁殖,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春季不妨吃些梨润肺去燥。
梨被人们称为“天然矿泉水”。它多汁、少渣,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葡萄糖、果酸、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及膳食纤维。梨性寒味甘,具有生津止渴、利尿、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作用,最适宜春季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
然而,梨虽好但也有一些禁忌,有些人不宜多食。由于梨性偏寒,含果酸较多,多吃会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胃酸多者应少吃;梨有利尿作用,夜尿频者,忌睡前吃梨;腹泻、血虚、畏寒、手脚发凉的患者不宜多吃梨;梨含有糖量高,糖尿病者当慎食;慢性肠炎、胃寒病患者忌食生梨。梨不应与螃蟹同吃,以防引起腹泻。因梨味甘,微酸,性寒,而蟹味咸,性寒,具有微毒。二者皆为冷利之品,同食伤肠胃。
清热通便——春笋正当鲜
“尝鲜无不道春笋”,此时正是春笋尝鲜的好时节。春笋被誉为“素食第一品”“春天的菜王”,它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
竹笋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促进肠道蠕动、吸附脂肪、帮助消化和排泄。中医认为,春笋味甘、性寒,具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等作用,还可清胃热、肺热,安神,在食疗食养中被广泛应用。
咳嗽多痰、胸膈不利,常吃凉拌笋有益;春笋煮粥食用,对胃肠有热、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有很好的作用;食用竹笋烧肉,可滋阴益血;芝麻油焖笋,能化痰消食;小儿患麻疹,可食嫩笋尖做的汤,使麻疹出透,缩短病期。
过敏体质的人过量食用春笋可能影响健康;患有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慢性肠炎等疾病的患者应忌食;15岁以下者尤其不宜多吃;脾胃虚弱者以及复发哮喘者不宜吃笋;春笋中难溶性草酸钙含量较多,因此尿道结石、肾结石、胆结石患者不宜多食。
水溶性维生素都怕热,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因此,家长在炒菜时应注意避免小火焖,而要用旺火炒。同时可加少许醋,以保留维生素。此外,过敏人群或体弱者在用笋片、笋丁炒菜时,可先用开水把笋烫5~10分钟。这样既可高温分解大部分草酸减少弊端,又能使菜肴无涩感,味道更鲜美。
古人常说“不时不食”,讲究的就是吃东西要按季节、应时令。这里提醒家长们:饮食养生要遵循四季规律,在恰当的时节吃适合的食物,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的体质条件和身体状况,让孩子吃对合适的食物,才能对身体健康有益。
用户登录